善思录:陆天然九龙证券/文
近期,罗永浩对西贝部分菜品提出质疑,认为其类似预制菜却未明确标注,价格与体验不匹配;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回应称品牌无预制菜,双方观点引发公众对预制菜定义的广泛讨论,也让这一日常饮食中常见的品类再次走进舆论焦点。
关于预制菜的定义,目前存在官方标准与大众认知的差异。根据2024年3月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,预制菜是指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,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,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,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、运输及销售条件九龙证券,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,且不得添加防腐剂;同时明确,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自制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、半成品及成品菜肴,不纳入预制菜范畴。
但在消费者层面,认知标准更为多元。部分人认为“非现炒即预制”,将提前加工的净菜、半成品均归为此类;也有人坚持“料理包加热才算预制菜”,仅认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预包装成品。这种认知差异,既源于官方定义普及度不足,也与不同消费场景下的体验差异有关,导致争议发生时难以形成统一评判标准。
展开剩余67%从现实来看,预制菜已深度融入当下生活。快餐店中,加热即可出餐的料理包支撑着高效出餐;超市货架上,冷冻预制菜、净菜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烹饪选择;不少连锁餐厅也会通过中央厨房预处理食材,以保证菜品口味稳定、缩短出餐时间。可以说,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与连锁餐饮规模化发展的双重推动下,完全避开预制菜已成为一件难事。
预制菜的普及有其客观必然性。对消费者而言,它解决了“没时间做饭”的痛点,几分钟就能完成一餐,适配了都市人忙碌的生活节奏;对餐饮企业来说,标准化的预制加工能降低门店后厨成本、提高出餐效率,同时保证不同门店菜品口味的一致性,是连锁化经营的重要支撑;从行业视角看,工业化生产能减少食材损耗、降低整体成本九龙证券,在一定程度上让消费者以更实惠的价格获得餐食。
但预制菜的争议也并非空穴来风。部分消费者抵触预制菜,是因为其缺乏现制菜肴的“烟火气”,高温灭菌、长时间储存等工艺可能导致口感、风味与现做菜品存在差距;也有消费者担忧食品安全,尽管国家标准明确禁止添加防腐剂,但对食材新鲜度、生产加工流程的不了解,仍让不少人心存顾虑;此外,个别商家存在“用预制菜却不告知”“以预制菜冒充现做菜定价”等行为,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,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预制菜的不信任。
事实上,纠结“是不是预制菜”并非核心,食品安全、信息透明与合理监管才是需要聚焦的关键。无论是预制菜还是现制菜,食品安全都是底线。相关部门需进一步细化预制菜生产、运输、储存、销售全链条的监管标准,加强抽检与违规处罚力度,让消费者吃得放心;餐饮企业应主动履行告知义务,通过菜单标注、店员说明等方式,明确告知消费者菜品是否为预制,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;同时,也需要通过行业科普、公开生产流程等方式,让消费者更全面地了解预制菜,减少因信息差产生的误解。
预制菜是时代发展的产物,它带来的便捷性与规模化优势不可忽视,而其存在的争议也需要通过完善监管、企业自律与公众理性认知共同化解。对消费者而言,无需一味排斥预制菜,也不必盲目信任;对行业与监管部门来说,唯有守住安全底线、做到信息透明,才能让预制菜在便捷与品质之间找到平衡,真正成为改善民生的助力。毕竟,人们对餐食的核心需求,从来都是“吃得安全、吃得放心、吃得满足”。
作者简介:陆天然,法学硕士,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;现任东华大学数字资产研究院院长、中国自贸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;兼任全国“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智库”首席专家库成员、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保护投资者权益工作委员会(简称:权工委)高级顾问。曾任新华社记者、中国改革报福建记者站站长和国务院研究室(言实)互联网时代方法论课题组组长,著有《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》十二卷。
发布于:上海市尚红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